24小時手機咨詢 18221844698
行業資訊/industry infomation
日本和美國的垃圾分類均較為成熟,但是其運行模式有顯著不同:美國的垃圾分類模式相對簡單,一般僅將垃圾分為“可回收”、“不可回收”等兩到三種類別;而日本則有著全球最精細的垃圾分類模式,規定了有多達幾十余種不同類別的垃圾可以分類回收。
美國的垃圾分類要求相對簡單,一般只分為可回收/不可回收/危險廢物等三類,傳統的垃圾分類教育大多也只列出可以回收的各類物品;同時,美國各地也采用了如垃圾區別收費、垃圾分類獎罰、飲料瓶抵押金、生產者責任延伸等制度進一步推動垃圾分類的實施。
但是美國整體的垃圾分類體系建設仍存在一定不足,垃圾的回收比例占比在近年來并未有進一步的提高,主要原因有兩點:一是美國垃圾分類的宣傳教育并沒有足夠的普及,僅有部分州和地區的民眾垃圾分類意識有所提升,但整體的垃圾分類習慣并沒有很好地養成;二是垃圾分類意識不足帶來了末端垃圾分類不完善,導致高額的成本發生在垃圾回收分揀環節,這也進一步影響了美國垃圾分類和后續處置體系的建立和完善,因此美國的垃圾回收利用的比例一直并未有明顯的提高。
初期,日本實行垃圾分類的目的之一是從源頭規避垃圾焚燒“二噁英”的排放水平;后期,日本在 2000 年提出建設循環型社會,提倡 3R(Reduce:減少排放,Reuse:重新使用,Recycle:再循環利用)原則,目前已經初見成效。日本固廢處理推行源頭減量、回收利用、能源利用、最終處置路線,其已成為世界范圍內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效率最高的國家之一。
垃圾分類專題
Subject of Waste Classification
垃圾分類專題
Subject of Waste Classification
日本的垃圾分類措施執行效果較好,原因在于:
(1)日本居民從小接受垃圾分類教育,素質和意識較高;(2)日本配套垃圾收、儲、運及處置基礎設施相對完善;(3)不嚴格執行垃圾分類或亂扔垃圾,將面臨巨額的罰款甚至刑罰。
日本有著十分嚴格的垃圾分類要求。日本各地區對垃圾分類的具體要求存在一定的不同,特定地區的垃圾分類劃分多達 36 種,大多數地區的分類在 4~10種。日本同時對垃圾收運的時間也有著十分嚴格的要求:如日本靜岡縣長泉町,一周有兩次可以扔可燃垃圾;每月分別有兩次可以扔不可燃垃圾、塑料瓶、有害垃圾或資源垃圾;每周三可以扔塑料垃圾;而家電回收需要消費者承擔金額包括運費,如電視機回收利用費為 2700 日元。
上海垃圾強制分類打頭炮:這次真的不一樣
國家層面明確方向,地方層面細化實施,垃圾分類政策不斷加碼。截止 2018年 12 月 31 日,46 個重點城市均已公布了實施方案,其中有 41 個城市已開展垃圾分類示范片區建設。從立法上看,16 個城市已出臺生活垃圾分類地方性法規或規章,26 個城市將垃圾分類工作列入立法計劃,2017 年以來,廈門、西寧、廣州、重慶、太原等地分別發布了垃圾分類地方性立法,上海市人大二次會議已表決通過《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垃圾分類”將于2019 年 7 月1 日起正式納入上海法治框架。
住建部日前印發《關于在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全面開展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的通知》,再次強調垃圾分類的推進目標,即 2020 年 46 個重點城市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系統,直至 2025 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系統。《通知》同時提出各地級城市應于 2019 年底前編制完成生活垃圾分類實施方案、分類運輸環節防止“先分后混”、加快提高與前端分類相匹配的處理能力等具體要求,垃圾分類工作推進進一步提速。
政府端已經通過持續的政策加碼指明了垃圾分類發展的方向,各地仍將持續加大對垃圾分類體系建設的力度和投入,而作為垃圾分類實際的執行者——居民,則需要“會分類,愿分類”,才能真正實現垃圾分類制度的全面實現。
社會端:“愿”分類穩步提升,“會”分類仍需努力
分類意愿已逐步提升,分類方法仍需優化改進。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對綠色生活需求的增加,居民垃圾分類的意愿已有顯著改觀。根據上海市綠化市容局的統計顯示,約 95%的市民已支持垃圾分類,但是由于分類制度不夠健全,以及分類體系不夠完善等多方面原因,公民對于垃圾“愿分卻不會分”,真正分類的市民僅占 20%左右。在分類制度逐步優化落地的過程中,如何建立完善而有效的分類體系是垃圾分類進一步推廣完善的重中之重。
2019 年 7 月 1 日起,上海將成為全國第一個實施生活垃圾強制分類的城市,上海市政府也在積極運用各方渠道指導居民如何正確的進行垃圾分類:一方面通過各類宣傳措施(印發《上海市生活垃圾全程分類宣傳指導手冊》,開展公益宣傳活動,張貼海報等)科普垃圾分類的方法,另一方面通過“上海發布”微信公眾號設立“垃圾分類查詢”平臺,通過更加人性化的方式幫助居民完成正確的垃圾分類。
按照上海現行的垃圾分類標準,日常生活垃圾共分為四類,分別是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濕垃圾、干垃圾。其中可回收物(廢紙張、廢塑料、廢玻璃制品、廢金屬等)和有害垃圾(廢電池、廢燈管、廢藥品、廢油漆及其容器等)較容易區分,濕垃圾基本包含各類食物、瓜皮果核、花卉綠植等易腐爛的垃圾(粽葉、椰子殼等硬果殼,以及榴蓮核、菠蘿蜜核等硬果實除外,其雖可降解,但因其目前不適合作為濕垃圾進行末端處置而被歸類于干垃圾),干垃圾則是除上述三種垃圾外的其他垃圾。
在現行垃圾分類標準的基礎上,上海通過改造分類垃圾箱房/分類投放點、配置專用干/濕垃圾車、建設“兩網融合”回收服務點、以及加強末端的垃圾處置設施建設等手段,已初步實現了垃圾分類流程的規劃落實,并為下一步全面建成生活垃圾分類體系,實現全市生活垃圾分類服務全覆蓋做好了準備。
垃圾分類的全面實行可以帶來怎樣的市場增量?
我們認為可從兩方面分析:固廢行業的市場增量以及居民日常生活市場增量:
(1)從固廢行業的市場增量來看,我們認為有四個細分方向有望受益于垃圾分類制度的建立和實施:環衛設備(更新周期、新型設備、智能化),餐廚及廚余處置市場(餐廚收運渠道理順,廚余量增),再生資源回收(利益流回正規渠道);(2)從居民日常生活市場增量來看,家用垃圾處理器的滲透(“嫌麻煩”人群的最優選)以及上門回收垃圾模式的普及(“996”族的無奈之選)有望成為新的發展熱點。
掃一掃在手機上閱讀本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