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時手機咨詢 18221844698
行業資訊/industry infomation
垃圾分類攻堅戰在 2019 年打響。垃圾分類既對產業有影響,更涉及社會治理。目前,我國已具備了全面推行垃圾分類制度的基礎:人均收入及居民素質顯著提升;垃圾收運、處置設施建設已初具規模。回顧歷史,雖然我國垃圾分類制度從 2000 年便開始嘗試推廣,而且期間對部分試點城市還進行補貼鼓勵,但實施效果卻并不明顯。其原因在于,一方面是公民素質和垃圾分類意識跟不上,公眾垃圾分類參與率低下;另一方面則是垃圾收運和處置體系尚不健全,“先分后混”現象頻出,前端的垃圾分類做了無用功。
居民素質提高是垃圾分類制度成敗的關鍵。居民素質與經濟發展水平存在一定的正相關性。隨著我國經濟高速發展,人均收入和受教育水平穩步提升,帶動了居民素質的提高;同時,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愈發強烈,這為垃圾分類制度的推廣提供了先決條件。回顧德國、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垃圾分類制度推進的歷史,其多在人均 GDP 達到一定水平時(1 萬美元)開始頒布垃圾分類相關政策和法律,并建立相應的收運處置體系。
收運體系和末端處置設施的完善是垃圾分類全面推廣的必要條件。固廢產業經過“十二五”、“十三五”的快速發展,截至 2017 年底,我國年化生活垃圾清運量達到 2.15 億噸,無害化處置率達到 98.73%,無論從收運體系及無害化處置方式上,已經具備較高的水平。
收運體系方面:在城鎮化和市場化承前啟后推動的情況下,2015-2019.4,環衛市場化運營首年服務金額累計 1340 億元;
未來,精細化處置是未來固廢行業發展的重要方向;全社會生產、生活規范水平提升也是大勢所趨,同時亦涉及社會治理范疇,而前端的重要抓手便是垃圾分類制度。雖然,國家在《“十三五”全國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規劃》中也規定了 2020 年城市垃圾無害化處理達到 100%的指標要求,但在行業處置精細化程度方面,中國距發達國家仍有較大的差距。垃圾分類不僅是一種生活方式的改變,更將對固廢產業鏈利潤的重新分配和體系化建設產生深遠影響。發展初期監管是關鍵,既需要發改、住建、市容、公安、商務及環保等多個部門統籌配合,也需要調動社會各界的主觀能動性。當前,中國面臨經濟轉型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認為,推動垃圾分類制度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掃一掃在手機上閱讀本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