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時手機咨詢 18221844698
行業資訊/industry infomation
由市人大城建環保委支持,市綠化和市容管理局主辦,新聞晨報周到承辦的“尋找身邊最美生活垃圾分類達人”活動報名階段已結束。通過新聞晨報周到和各區綠化市容管理局報名的居民、公益組織總數達到了200多個。
即日起,“綠色上海”將陸續刊登這些候選達人(個人)和候選達人(公益組織)的事跡,希望他們在垃圾分類方面取得的經驗可以為其他小區、單位、公益組織借鑒,進一步推動全市垃圾分類工作。
達人姓名:陳衛平
年齡:68
性別:女
職業:退休
陳衛平阿姨是閔行莘莊鎮黎安三村的一名普通退休老黨員。從垃圾分類在黎安三村開始推行起,她就一直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成為這項活動的參與者、宣傳者、監督者、引導者。在她的帶領下,社區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了生活垃圾分類的行列中來。
她是參與者:黎安三村一開始實行垃圾分類,她就組織小區志愿者們一起積極學習如何正確分類、正確投放等垃圾分類知識;
她是宣傳者:她積極配合居委向居民發放垃圾分類宣傳冊、宣傳品以及垃圾桶、袋,并通過展板的形式,詳細向大家講解垃圾的具體分類;
她是監督者及引導者:垃圾分類綠色賬戶掃碼積分活動剛開始的時候,無志愿者報名,她就組織并和小區的志愿者們挺身而出,無論刮風下雨,每天輪流堅持為居民掃碼積分,并督導居民正確分類及投放;同時,在她的建議獻策下,居委引入第三方為小區居民進行積分兌換禮品,居民們的垃圾分類意識得到提升,參與熱情更加高漲。
達人姓名:諸引仙
年齡:66
性別:女
職業:退休
諸引仙是紅梅苑小區的一名居民組長,2016年7月被選舉為紅梅苑業主委員會委員。
自2017年10月紅梅苑開展垃圾分類開始,她就積極投身垃圾分類志愿者工作,宣傳垃圾分類知識,并引導居民進行垃圾分類。每晚5點半到6點半的一個小時內,無論刮風下雨,無論嚴寒酷暑,她都準時到崗。為確保居民垃圾分類投放準確,她不怕臟不怕累,經常翻看垃圾并幫助居民再次分類,為此也遭受了不少白眼,有居民不理解地罵她多管閑事,但是為了垃圾分類工作能順利實施下去,她耐著性子,反復示范,用實際行動影響著每一位小區居民。
諸阿姨說:“垃圾分類是造福后代的好事,也是一個大難題,希望通過我的努力,能夠提升社區居民的環保意識,為小區環境和垃圾分類作出一份自己的貢獻。”
達人姓名:黃瓊瑤
年齡:37
性別:女
職業:環保公司代表
黃瓊瑤是閔行浦錦街道臺聯副會長,是一名來上海生活十幾年的臺灣同胞。
她積極參與所有垃圾分類相關的宣傳活動,并且面向居民及學生開展不同特色的垃圾分類科普講座、演播室訪談。
她協辦街道“垃圾分類小小宣傳員”活動,同時作為街道內小學的校外科技輔導員,盡力給予學校環保垃圾分類相關知識及活動技術支持。
除了線下實體的參與,她在線上創建了環保垃圾分類問答公益群,群里有許多環保行業內的專家,積極回答群里朋友關于垃圾分類、關于環保的問題。
達人姓名:徐繼芳
年齡:37歲
性:女
職業:居委干部
徐繼芳是漕寶路居民區黨總支書記兼居民委員會主任。今年9月,她主動邀請鎮城管中心、社區辦、房管辦等職能部門與物業、業委會一起,召開垃圾分類工作會議,狠下決心,決定10月16日起實行“撤桶定投”,從源頭上減少垃圾投放的二次污染。
隨后一個月內,她先后組織召開了居民代表座談會、溝通會等,理順流程,將原來11個垃圾投放點,改為3個垃圾分類箱房和1個垃圾分類投放點。與此同時,她帶領居委班子人員利用雙休日在小區門口講解垃圾分類的意義和方法并發放宣傳品,組織居民組長入戶發放宣傳資料,做到家喻戶曉。
萬事開頭難,垃圾分類在小區實行初期遇到的阻力不小,居民生活習慣難以改變,導致部分居民不配合隨意亂扔垃圾。她覺得,除了做好宣傳工作,還要把小區退休、在職黨員作為垃圾分類的“主力軍”,并發揮黨建引領下的五朵“金”花文體團隊(即合唱班、戲曲班、舞蹈班、讀報班和書法班),讓小區的群文骨干也加入垃圾分類志愿者隊伍中。
她帶領志愿者們輪流站在小區中的垃圾箱房,手把手地指導居民垃圾分類,不厭其煩地指點、勸說、提醒,使小區濕垃圾量實現了“0”的突破,現在每天的濕垃圾量達到了4桶。
達人姓名:沈炳銓
年齡:70
性別:男
職業:退休
敬南路3號小區居民沈炳銓已退休10年,但退休以來一直沒閑著,熱心于小區各種志愿者活動,是垃圾分類綠色賬戶志愿者。
沈炳銓的家庭條件比較艱苦,妻子和孫子都是殘疾人,他自己也患有重病……他自己也患有重病,但他為人十分樂觀,熱心各類活動。
每天早上五點多,他就會來到小區志愿者崗位,一站就是兩個半小時。不管寒冬酷暑,還是刮風下雨,每天都堅持提前到崗。他工作認真負責,給居民宣傳垃圾分類知識、指導他們怎樣進行垃圾干濕投放、如何使用綠色賬戶卡等,有時碰到一些不明事理的居民,他總是心平氣和耐心講解,使居民逐漸理解了為何要進行垃圾分類,并逐步養成干濕分類的好習慣。
有人問他:“你在給居民們宣傳垃圾分類知識遇到不講理的居民時,是怎樣處理的?,他總是笑呵呵地說:“垃圾分類是利國利民、為后人造福的好事,但是我們是老百姓,常年來的壞習慣不是一天兩天就能改掉的,一開始總歸不習慣,但我覺得只要耐心講道理,一天講不通就兩天,一個月不明白就兩個月,時間長了總歸會明白這個垃圾分類的道理,也就可以改掉這個壞習慣的?!?/span>
達人姓名:徐瑞芳
年齡:57
性別:女
職業:居委干部
徐瑞芳作為普樂二居黨支部書記,在社區內積極推廣垃圾分類,推動社區建成了滬上第一個八分類智能垃圾箱房,并將普樂二村打造為垃圾分類示范小區。
在社區推廣過程中,她以身作則,堅持學習,熟練掌握生活垃圾分類的相關知識和標準,為居民做良好表率。她在社區內積極宣傳垃圾分類知識,以“普樂二村低碳行,垃圾分類要先行”為口號,提升居民垃圾分類意識,并以彩繪墻、宣傳頁等方式增強居民垃圾分類觀念。平時,她也會組織開展各類垃圾分類活動,通過參觀垃圾填埋場、生活垃圾展覽館、知識競賽等活動,激發居民參與熱情。此外,她還發動社區內的居民組建了垃圾分類志愿者團隊,定期對志愿者進行培訓,引導志愿者掌握更多的垃圾分類知識。在推行中,有些居民不理解、不配合,導致志愿者情緒受挫,她一一進行疏導,為他們打氣鼓勁,并和志愿者一起上門對居民進行勸導,帶動了越來越多的社區居民主動進行垃圾分類。
達人姓名:蔣月芳
年齡:64
性別:女
職業:退休
蔣月芳退休前曾在長寧區北新涇街道擔任某社區的黨支部書記,從事的就是居民區工作,所以對本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的相關制度和政策都很熟悉。
在今年虹韻居委開展的“垃圾分類進樓道”宣傳講座時,蔣老師就踴躍向居委報名,成為了一名垃圾分類志愿者,把自己之前工作時對垃圾分類的見解和分類技巧分享居民朋友們。
蔣老師的老伴每天傍晚倒垃圾時,總是“大包小包”。原來,蔣老師在家每個房間都習慣性放兩個垃圾桶,要求家人所有垃圾都要分類,時間一長,這也就成為了所有家人的日常習慣。蔣老師的老伴總是笑說:“蔣老師不僅對他們如此,對朋友和鄰居也是如此?!?/span>
達人姓名:丁惠珍
年齡:71
性別:女
職業:退休
在顓橋鎮莘閔花園試點垃圾分類定時定點投放開始之前,丁惠珍就主動報名垃圾分類志愿者,積極宣傳與推廣垃圾分類。2個月試點期間,無論天晴還是下雨,她堅持早晚各2小時在垃圾箱房親自指導及示范垃圾費分類,自己也熟練掌握了生活垃圾分類的相關知識和標準,了解本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的相關制度和政策。
丁惠珍成為垃圾分類綠色賬戶志愿者,得到了家人的支持。她主動引導、監督周邊親友、同事、鄰居參與垃圾分類,在莘閔花園有較大影響力,95%以上的居民都知道丁惠珍是小區垃圾分類志愿者。當遇到那些沒有按要求分類,甚至出言不遜的居民時,丁惠珍總是報以一笑。
丁惠珍還積極響應號召,主動請纓去榮順苑擔當定時定點志愿者,榮順苑的居民同樣給予她認可與肯定。
達人姓名:喬文燕
年齡:75
性別:女
職業:退休
喬文燕是閔行區第九屆“可愛的閔行人”,從58歲起關注社區參與社區志愿服務已16年。
16年來,她奔走在古美39個居委小區,宣傳志愿服務精神。她還積極報名參加垃圾分類宣講團,認真參與垃圾分類培訓,曾多次下社區進行生活垃圾分類宣講,以生動通俗易懂的語言,以豐富的生活案例講述老百姓如何從家里廚房源頭做起,開展垃圾分離。在樓道自治志愿服務中,她要求樓組長進行樓道自治必須與垃圾分類同行;在助老服務中,她向助老志愿者與社區老人們宣傳生活垃圾分類意義及操作步驟;在垃圾箱房垃圾分類投放時間、綠色賬戶刷卡積分值崗期間,她都向行人們宣傳及指導垃圾分類。
她說:我是退休老黨員,黨建引領下,參與社區各項志愿服務。垃圾分類與文明同行,盡自己所能,普及社區垃圾分類知曉率,積極助推垃圾分類在古美進一步開展。
達人姓名:張強華
年齡:65
性別:女
職業:退休
富仕一期是江川路街道第一批試點生活垃圾分類的小區。經過近幾年的宣傳推廣,很多居民已逐漸養成了對垃圾進行分類處理的習慣,涌現了一些生活垃圾分類達人,張強華阿姨就是其中一位。
張阿姨說,從2016年來,她在家里就堅持將垃圾分成四類,廚房里準備兩個垃圾桶,其中一個放置濕垃圾,吃完飯出門散步時順手扔到小區的濕垃圾桶里;家里再備一個大紙箱,可回收的垃圾都丟在里面,一周叫兩網融合點的師傅上門收集,而有毒有害因為非常少,下樓順手投放到垃圾房。這樣堅持下來形成習慣,家中環境變好不說,處理垃圾的工作量反而減少了。
張阿姨還是社區垃圾分類志愿者,經常在社區里勸導其他居民垃圾分類。另外,張阿姨還堅持值守垃圾房,從三伏酷暑到深秋,幾乎每天都堅持在垃圾房,不僅引導居民正確垃圾分類,還進行垃圾分類積分卡的掃卡工作。遇到一些居民不理解謾罵的,張阿姨不僅沒有還口,還耐心溝通,默默動手把垃圾分類好,經過一段時間潛移默化的影響,很多居民從不理解到理解,也開始做好垃圾分類的工作,小區垃圾分類有序推進。
掃一掃在手機上閱讀本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