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時手機咨詢 18221844698
你以前是以什么標準來確定棄留物品的?
即使是要丟的東西也分幾種情況。例如,既有"已經完全壞掉了”“需要組合使用的物品少了一個部件”等物品自身完全喪失使用功能的情況,也有"設計樣式過時"
"活動期間已經過了"等物品已經過了流行的時期。像那種丟棄理由明確的物品還算是簡單的,最難的是那些沒有強烈丟棄愿望的物品。正因如此,針對那些"總是不愿丟棄的物品”所產生的煩惱,坊間流傳著許多用過渡計劃來解決的方法,如"如果一整年都沒用的物品就丟棄”,
"制作一個暫時放置此類物品的箱子,每隔半年檢查一次",等等。
但話說回來,請各位明白,當“如何選擇要丟的東西”變成主題時,其實就大幅偏離整理的焦點了。如果在
這樣的狀態下開始整理的話,真的太危險了。
我曾經真的是一架"丟棄機器”。自從領悟了"應該丟棄”的道理,我對整理的研究逐步升級,對它的好奇心越發濃厚。無論是兄弟姐妹的房間,還是學校公用的更衣室,只要一發現新的場所,我就會一個人偷偷地前去整理。腦袋里全都是整理的事,而且還有一股莫名的自信——不管是什么樣的場所自己都能整理。
當時我最關心的是"怎樣丟棄”的問題。兩年沒穿的衣服,丟掉!買了一個新的就要丟掉一個舊的。如果一時拿不準的也先丟掉再說。我讀遍各種整理書,按照書上提過的所有標準不斷地丟東西,有時一個月竟能丟掉三十個垃圾袋的物品。不過,不管我再怎么丟,家里或房間還是沒有變整齊。不僅如此,反而出于心理的壓力我又一口氣買好多東西。于是,房間里物品依然沒有絲毫減少。
在家的時候,我勞心費神地尋找著那些"討厭的家伙"。“還有沒有可以丟的東西?”"還有沒有多余的物品?"我心里不停地嘀咕著。一旦找到了那些似乎不用的物品,我就會大聲叫道:“怎么會放在這個地方呀?"接著我就像充滿仇恨似的抓住這些東西狠狠地扔進垃圾袋里。在這樣的精神狀態下,就是待在房間里我也感到很緊張,簡直沒有輕松喘氣的機會。
某天放學回家后,我一如往常地想要開始整理,當打開自己房間的門時,我發現里面依然是一片雜亂的景象。就在這一瞬間,我只覺得頭腦里嗡的一下,好像有什么地方突然"短路”了一樣。
我終于無奈地說:"我已經不想再整理了……"
在這三年間,理應丟棄了許多無用的物品,可是房間里的狀態依然使我感到難受。我沮喪地盤坐在房間的中央,叉起雙臂開始認真地反思。
"為什么經過這樣的努力還是沒能整理好房間呢?誰能來教教我?”
其實,我并沒有對誰說話,只是急不暇擇地在心中這樣絕望地叫道。
這時,我突然仿佛聽到了房間里響起了一個聲音:
“請再好好看看物品!”
"物品?我不是每天都緊盯不放地看著嗎?"
我腦袋里一片空白,恍恍惚惚地嘟囔著,就勢躺在房
間的地板上昏睡了過去。
如果當時的我能夠再聰明一點,那么在因整理而致的神經衰弱引起昏迷之前就能發現:整理時只考慮"丟棄”是不行的,因為整理的本意不是選擇"要丟的東西",而是選擇“要留下來的東西"。
"請再好好看看物品!"當我醒來時,終于清楚地明白了這句話的含義。以前我只把焦點放在“要丟的東西”上,光把矛頭指向這些“障礙物",而對那些真正值得重視的“留下來的東西"卻未能予以足夠的重視。
對于選擇物品的標準,我由此得出了這樣的結論。
“碰觸時有‘心動感’嗎?”
把東西一個一個地拿在手里,留下令你心動的東西,
丟掉不心動的東西。這是判斷時既簡單又正確的方法。
也許有人會這樣搖頭道:“什么?采用這種模棱兩可的標準?"
我估計許多人光看書也不會明白其中的道理。
重點是,必須碰觸到物品。例如,當打開衣柜看著掛在里面的衣服時,不能信口就說:“這些衣服都讓人有心動感。”
“用手一件一件地接觸”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接觸時
會感覺到自己身體的反應,而且這種反應明顯地因不同的衣服而異。如果心存疑慮,不妨親自一試。
"接觸那個物品時,會心動嗎?"這個標準是有依據的。
話說回來,我們到底是為什么而整理呢?歸根究底,無論是房間還是物品,若不是"為了讓自己變得幸福”而存在的話,就失去意義了。
因此,在判斷物品該留下或是丟掉時,當然應該以“擁有它是否幸福”“擁有它是否覺得心動”作為標準。
穿著不令自己心動的衣服能感到幸福嗎?
買了大量的書回來堆著都不讀,讓一點都不令人心動的書籍圍繞著,真的感到幸福嗎?
同樣,擁有明知自己絕不會戴在身上的首飾,幸福的瞬間真的會來臨嗎?
答案應該是“不!"
請想象一下只被心動的東西所圍繞的場景吧,這才是你想擁有的理想人生,不是嗎?
因此,只留下令你怦然心動的東西,其他的,則毫不猶豫地全部丟掉。
于是,從那一時刻起,以前的人生將重新定位,全新的人生由此起航。
掃一掃在手機上閱讀本文章